“ 劉天下、李半邊”“張王李趙遍地劉”,這些俗語說的是劉姓族人數(shù)量多、分布廣。池州的劉姓也是大姓,有名的主要有三支,其中一支是貴池區(qū)梅街鎮(zhèn)劉街社區(qū)的南山劉,在清末出了兩位政界杰出人物劉瑞芬、劉含芳。今天我們講述的就是南山劉的家風故事。
劉瑞芬(1827年—1892年)、劉含芳(1840年—1898年)出自南山劉耕讀世家。劉瑞芬是劉含芳的堂兄,也是其老師。
1853年起,太平天國運動席卷皖南,池州成了戰(zhàn)場,雪上加霜的是又瘟疫盛行。劉瑞芬的父母、妻子先后病故,他一副籮筐挑著兒女,投奔了曾國藩的湘軍大營。后來,因獻“時策論”,他受到曾國藩的賞識,并被推薦給淮軍李鴻章。劉瑞芬頗具才干,很快受到李鴻章的重用。其時,堂弟劉含芳亦來投靠。兄弟倆隨淮軍東征西討,屢立戰(zhàn)功。
劉瑞芬先后任候補知縣、同知、知府、鹽運使銜道臺、按察使銜道臺、布政使銜督辦上海淞滬厘捐、蘇松太道臺、兩淮鹽運使、江西巡撫、四國欽差大臣、廣東巡撫,在文教、賑災、司法、吏治、防務等方面均有建樹。
1876年,劉瑞芬署理兩淮監(jiān)運使,駐地揚州。時逢淮北饑荒,大量難民南下逃荒。江蘇巡撫吳元炳禁止難民越過長江,于是大量難民聚集揚州。劉瑞芬果斷下令在城外筑墟,構棚編號,按難民所在籍貫分住,計口授食。期間“生有糜粥之資,死有棺木葬埋之費”。劉瑞芬還經(jīng)常去看望難民,“宣講圣諭廣訓,以牖其良,以訓其悍”。在難民處派駐軍隊,晝夜巡察,保證秩序井然,防止奸人掠賣難民子女。送冬至春時節(jié),終將六萬多災民按名資遣回籍,有效防止了因大量難民聚集造成社會動蕩。
此前,俄國人覬覦我國漠河金礦,曾向清政府提出租用漠河開采金礦,遭到拒絕。劉瑞芬出使俄、英兩國初期,俄國向他提出動議。劉瑞芬立即致電總署及北洋大臣,建議中國盡快獨立開采,杜絕俄國覬覦之心。此動議得到清政府采納。清政府隨即予以實施,避免了漠河金礦被俄國侵奪,也維護了國家邊防安全。
劉含芳以其兄劉瑞芬為榜樣,也時刻踐行“存善根、不虛名”。1862年,劉含芳隨同劉瑞芬加入李鴻章幕府,主要是負責后勤,為淮軍轉運軍械與糧餉。由于他勤奮好學、恪盡職守,很快就從從九品銜累次保舉為知縣,后升為知府。1868年,劉含芳升為道員,并加三品銜。經(jīng)過多年的歷練,他也成了一位“軍火專家”。1870年,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,隨即兼任北洋大臣。劉含芳亦隨之來到天津,仍負責北洋駐軍的軍械供應。
1885年10月,清廷設立海軍衙門,著力發(fā)展海軍。海軍衙門實權為李鴻章掌握,劉含芳成其得力助手。李鴻章先后委任劉含芳為魚雷營總辦、旅順船塢工程局會辦等職務。當時,“魚雷為海上戰(zhàn)守利器,理法精微”,技術要求較高。劉含芳隨英、德教習探討多年,漸悉其中奧竅,乃“創(chuàng)設魚雷學堂、艇塢,布置井井有條,俾弁兵操演,日臻精進”。終于“練成魚雷艇十余號,可備輔翼鐵艦之用,為各省所未有”。劉含芳一生追隨李鴻章,為淮軍的發(fā)展和北洋海防的營建奉獻了畢生的精力。
1895年,中日爆發(fā)甲午戰(zhàn)爭。劉含芳時任山東登萊青道,在戰(zhàn)爭中參與了淮軍的后勤事宜。當日軍占領威海衛(wèi)南北岸炮臺,圍攻北洋艦隊時,尚在煙臺的劉含芳致電李鴻章“事在危急,煙吉兇亦未定,芳夫婦當與地共存亡”。日軍攻占威海衛(wèi),進而占據(jù)寧海州城,兵峰直指煙臺,炮聲可聞。在山東巡撫李秉衡退往萊州后,外國領事要求劉含芳退避,劉含芳曰:“巡撫大臣可去,某守土吏,去何之?今死此矣!”又有外籍總稅務司告誡劉含芳,如日軍進犯煙臺,不可與之開戰(zhàn)。劉含芳嚴詞拒絕:“中國臣子之義與外國不同,能盡其力則盡力,否則繼之以死,方為報國。芳去此一步,非死所,當與煙地為存亡?!敝枚揪朴诎盖?,與夫人郝氏著公服坐于大堂之上,“意氣堅定,民恃以無恐”,彰顯了不惜以身獻國的英勇氣概。
“人生世間,凡物受用有盡,唯善根受用無盡”“立身務必奮志努力以求上進,不可徒襲虛名”,這是《南山劉氏宗譜》在《家規(guī)十三條》中給子孫留下的良言規(guī)誡。而劉氏族人也是以此為規(guī)范,奉“存善根、不虛名,奮志努力以求上進”為核心,形成了良好的劉氏家風。
劉瑞芬的第五子劉世珩(1874年—1926年),清末著名藏書家、刻書家、文學家。光緒二十年(1894),劉世珩在江南鄉(xiāng)試中舉人,歷任江寧商會總理、湖北及天津造幣廠監(jiān)督、歷辦江南商務官報、學務等職,后任直隸財政監(jiān)理官。他雖人在他鄉(xiāng),卻是心系故鄉(xiāng)。他竭力收集貴池前人古籍,為保存弘揚家鄉(xiāng)的歷史文化作出貢獻;積極為貴池創(chuàng)建第一所現(xiàn)代學堂募集資金、購買儀器圖書;參與開發(fā)貴池的礦業(yè)資源,促進家鄉(xiāng)的經(jīng)濟發(fā)展。
劉含芳的長女劉溫卿(1866年—1946年),嫁給了東至人周學熙。周學熙是清末重臣周馥的第四子,也是中國近代民族實業(yè)家。夫婦二人在家鄉(xiāng)池州辦了許多善事:在至德縣(今東至縣)捐資興建農林公會,倡導鄉(xiāng)民開發(fā)荒山,植樹種茶;在原池州府的六縣建立繅絲廠;在至德縣興辦商業(yè)講習所;在至德梅城興建宏毅學舍,發(fā)展家鄉(xiāng)教育;在堯渡街等地創(chuàng)辦醫(yī)療診所,竭力改變家鄉(xiāng)百姓就醫(yī)難的狀況。
時代在變,萬事萬物在變,劉氏家風也在繼承美好傳統(tǒng)的同時,煥發(fā)時代的光彩。受良好家風的熏染,今天,劉氏子弟心懷家國志,在不同地方、不同崗位建功立業(yè),書寫著多彩的人生華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