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吳娟,生于2000年八月,現(xiàn)就讀于池州市第八中學高二(十二)班。她身世不幸:她是家里的小女兒,親生母親在生產(chǎn)她時難產(chǎn)去世,當時家中負擔過重,有年邁的爺爺奶奶和正在上小學的姐姐,父親一人難以承擔家庭重任,想將其抱養(yǎng)給其他家庭。外婆和姨娘不忍心,出生十八天的時候,便由姨夫和姨娘撫養(yǎng)朱美娟至今。后來朱吳娟父親帶著大女兒重組了家庭,也常年在外,很少與小女兒相見。姨娘家有一個年長朱吳娟十歲的兒子,姨夫為供一家人生活,常年在外打工,姨娘則專心照顧朱美娟兄妹倆。
我們眼中的朱吳娟陽光健康、積極向上。她說,很小的時候,就自然而然地改口“姨娘”為“媽媽”,“姨夫”為“爸爸”,是因為“爸爸媽媽”們待她如己出,好吃好喝的都盡量留給她,給了她無限的關愛。“爸爸”常年在外打工,“媽媽”想去附近工廠做工,“爸爸”打短,“有我在外面辛苦就夠了,你在家好好帶大娟娟!”現(xiàn)在,“媽媽”在學校附近陪讀,還是背著“爸爸”在附近“鴻葉竹廠”打零時工補貼家用。“媽媽”說,“在不影響你學習生活的前提下,每天掙個四五十塊錢總能幫家里減輕點壓力吧。你好生讀書,你考上大學和你哥娶親生子就是我最大的兩個愿望!”
朱吳娟非常懂事,懂得感恩。她家在梅村鎮(zhèn)黃田村,家境較為貧寒。朱吳娟說:“我仍在讀書,不能為家庭提供任何經(jīng)濟來源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,我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幫助家。每到放假時,我會包洗全家人的衣物。媽媽回來晚了,我會將晚飯備好,雖然我會做的菜不多。我還會下田地干活,摘棉花啊,打油菜啊這些我都干,比起他們給我的,我覺得遠遠不夠。”其實,對于一個才十五六的小女孩,她對“父母”的孝心是令人感動的。她主動提出把名字里嵌入“爸爸”的“吳”姓,以此表達感恩之情。幾年前,“爸爸”在上海工地上不幸從高處墜落,腰部受傷,媽媽趕往前去照顧,小朱吳娟就跟著外婆生活了一陣子,每天幫外婆打理家務,一放學打電話問候“爸爸”身體情況。“媽媽”有時候生病時舍不得花錢硬扛著,怎么勸說都不聽時,小朱吳娟知道“媽媽”最聽哥哥的話,就“恐嚇”她:“你要是不去醫(yī)院的話,我就告訴爸爸!你再不去,我就告訴哥哥去!”“媽媽”聞言,才不情愿地去看病。初三時,“媽媽”患病需要切除子宮,住在池州市地區(qū)醫(yī)院,小朱吳娟和哥哥就輪流照顧她,直至出院。她說,“媽媽生病的時候,我心里特別急,很害怕,害怕失去她。我已經(jīng)失去了一個媽媽,我不能再失去一個。我想盡一切可能的照顧好她,希望媽媽早日恢復健康!”高一時,開家長會,當看到別的同學家長一個個光鮮亮麗的時候,朱吳娟說:“我心里其實很傷感,別的同學爸爸媽媽才40多歲,而我的爸爸媽媽已經(jīng)50多歲了,兩鬢都有點花白了,我不是嫌他們寒酸,我是真覺得爸爸媽媽老了,都是為我和哥哥操心的。我真希望他們能老的慢點,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去照顧他們。”
問及“你最想對爸爸媽媽說點什么?”小姑娘頓了頓,真誠地說:“很感謝他們給了我一個完整又溫暖的家。等我長大了,我會讓這個家更加溫暖更加幸福。”沒有豪言壯語,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,這個陽光健康不缺少關愛的孩子一定能夠做到!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